本次会议由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银屑病关节炎学组主办,在众多风湿免疫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内容精彩纷呈,并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苏茵教授任主席,开幕式上苏教授首先衷心感谢在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成立及学术会议筹备过程中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的协会各级领导和风湿免疫学界同仁。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乔杰院士、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在内的各风湿免疫专业学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曾小峰、张奉春、赵岩、张烜、黄慈波、朱平和李梦涛等教授在开幕上致贺词。

以“蕙质兰心”描写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女医师,心地纯洁,性格高雅;以“巾帼丈夫”形容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女医师,智、仁、勇三者兼备。风湿免疫学科女医师对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甚至让人以惊艳的目光去欣赏她们绽放的学术之光。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是风湿免疫学科建设中的里程碑,这群“柔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的女医师们,将在风湿免疫学科不断发展的舞台上展示着最美的舞姿。

女性医师的发展,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请以女性的角度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
社会性别与妇女生殖健康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姜秀花教授引用了2019年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中的“妇女儿童健康是全国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突出妇女健康的重要性。她阐述了性别平等和妇女健康的关系,以及将社会性别纳入妇女健康领域的意义,强调“树立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关注妇女、赋权妇女,是改善妇女健康的重要途径”。
叙事医学的临床实践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郭莉萍教授从叙事医学的基本概念(22334模型)、叙事医学的医院实践、叙事医学与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授课,结合真实事例,生动阐释了叙事医学在医患沟通、教学和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
春风化雨-《非暴力沟通》读书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庄俊玲教授以亲身体验的不愉快的接诊经历引出其思考“我伸张正义了吗?我出气了吗?对患者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吗?”,进而讲述了“时刻保持情绪稳定、客观陈述事实和理由、了解自己和对方的需求、需求满足后反馈和感激”的非暴力沟通要点,帮助医生实现临床中与患者的高效沟通。
女性养生的中医之道

广安门医院姜泉教授引用《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内容描述女子的一生,以中医的角度分析女性的生理特点、血气的作用、女性常见疾病,从而对女性养生的方法方式展开授课。
女性在风湿病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Grace C. Wright教授讲述了医生薪酬与职业发展中的性别不平等、风湿病学术圈的性别差异及女性在学术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需要关注女性的倦态、克服偏见、提供积极的环境、支持女性参与学术活动等,帮助她们实现工作-生活的平衡。
EULAR工作组:建立EULAR女性临床学者网络的证据基础和需求

牛津大学纳菲尔德骨科中心的Laura Coates教授对EULAR风湿学术性别平等工作小组的任务进行了介绍,其目标是了解学术界对女性风湿病学者支持不足的现状,通过EULAR和EMEUNET构建解决该问题的工作框架。
精彩的学术内容总让人陷入沉思,让我们再以时间为主线,再现各位大咖的学术报告。
sJIA合并MAS的诊治新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彩凤教授深入浅出,以病例开始,结合机制分析、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陈述,对目前sJIA合并MAS的诊疗进展做了详细的汇报,强调MAS是sJIA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早期诊断是治疗及抢救生命的关键,需要及时控制炎症反应,生物制剂及靶向治疗是未来可期的治疗策略。
骨免疫学研究进展

上海长海医院赵东宝教授从骨免疫学的概述、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报告,分析了骨免疫学与风湿免疫疾病引起的骨质破坏的相互作用,并带来了“免疫骨质疏松学”的概念,为风湿免疫学科同仁带来了新的风湿免疫疾病诊治、研究方向。
干细胞与自身免疫病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对难治性SLE使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报告,分享了MSC治疗SLE的临床难题与优化策略。孙凌云教授亦对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肠炎等自身免疫病的MSC治疗和工程化细胞的发展做了介绍。
系统性血管炎肾脏损害的机制和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林娣教授对系统性血管炎相关肾脏损害的机制、诊断和临床实践进行了讲座。从CHCC分类开始,对血管炎伴发肾实质损害及肾血管受累进行描述,引出血管炎导致肾损害的机制与临床表现,续以临床病例的介绍,并展示了ANCA相关小血管炎的临床研究数据。
JAK抑制剂将带来风湿免疫病治疗范式改变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岚教授报告了JAK-STAT信号通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JAK抑制剂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新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维教授系统讲解了干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疗规范,针对干燥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进行了报告。
难治白塞眼葡萄膜炎:生物制剂的选择

北京协和医院郑文洁教授讲解了白塞病眼部受累的特点和葡萄膜炎的诊断流程,进而对白塞葡萄膜炎的急、慢性期治疗策略进行了讲座,介绍了生物制剂在难治白塞眼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结果。
CTD合并卡肺的临床评估和诊治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董凌莉教授详细讲解了结缔组织病合并卡肺(CTD-PJP)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危险因素、治疗以及预后, CTD-PJP死亡率高、预后差,老龄、合并肺部病变、高强度免疫抑制治疗是CTD-PJP的危险因素。
对RA治疗方案的思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升云教授分享了RA药物治疗现状、影响RA患者治疗达标率的因素等,结合临床研究数据解释RA治疗策略的更新,展示了RA各种治疗策略中的利与弊。
JAKi在脊柱关节炎中的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朱剑教授从细胞因子在Sp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出发,引出靶向合成DMARDs在SpA治疗中的应用。他讲到,单纯靶向IL-23/IL-17A轴在SpA的治疗中并不能有突出的治疗效果,而JAK依赖的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SpA发病,因此针对JAK信号通路可对多种细胞因子产生抑制作用,成为SpA新的治疗方法。
Novel Biomarkers in Myositis

中日友好医院王国春教授炎性肌病的生物标志物前沿研究进行了报告。基础研究的突破,是临床疾病诊治的基础,对于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将成为疾病分类、治疗策略制定的重要参考。
纤维肌痛的诊治进展

中国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鲁静教授以纤维肌痛的历史故事为开篇,系统讲解了纤维肌痛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治现状等等。
狼疮复发:西西弗斯困境

上海仁济医院叶霜教授围绕狼疮复发问题进行了分享,提出复发是SLE治疗的重大难题。面对如此的“西西弗困境”,为降低SLE复发的风险,过去10年进行了多个临床研究,叶霜教授对其进行了介绍。
SLE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管理

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的Bonnie Lee Bermas教授对SLE患者的备孕管理、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进行了详细的授课,对临床上妊娠期和哺乳期SLE患者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2021骨关节炎年度进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志毅教授对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分子分型、干细胞和外泌体治疗、临床前药物研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痛风的遗传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上海华山医院的邹和建教授讲到,痛风是一种多基因关联的,与代谢密切相关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他对痛风的GWAS研究、表观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等研究的结果进行了介绍。
2021年抗磷脂综合征最新进展

上海瑞金医院的杨程德教授对2021年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包括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与COVID-19的相关性等。
类风湿关节炎的预测及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苏茵教授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相关风险因素、早期诊断和生物标志分子研究、新型免疫治疗的应用、持续缓解策略、疾病活动相关分子研究等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阐述了自身抗体、sTNFR2、吸烟和哮喘对临床前RA进展的影响,针对肠道菌群和免疫细胞失衡在RA发病的调控中的作用做了分析,发现了SRA、抗肽聚糖识别蛋白2抗体等新的RA标志分子,介绍了低剂量IL-2治疗RA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该团队的研究数据评价了持续强化治疗和临床深度缓解对提高患者持续缓解率的重要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戴冽教授从法律法规、利与弊、临床需求、指南更新出发,对临床RA超说明书用药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授课,讲述了该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以及涉及超适应症用药、超给药途径用药、超人群用药的13条推荐意见, 并强调超说明书用药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谨慎用药。
罕见病之路:IgG4相关疾病研究体会

北京协和医院张文教授认为临床研究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仅一步之遥。她在IgG4相关疾病的研究中,通过搭建平台、建立队列和多学科协作,产出了一系列成果。会上张文教授对其在IgG4相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引出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方向。
难治性狼疮肾炎的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念生教授对难治性狼疮肾炎的治疗新进展进行讲解,从国外治疗指南中引出临床问题,并结合临床研究,对难治性狼疮肾炎的治疗策略进行详细分析,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干燥综合征的免疫微环境特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小梅教授通过对干燥综合征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前沿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风湿性多肌痛研究新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林进教授对风湿性多肌痛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授课。
硬皮病的故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穆荣教授以硬皮病的历史开篇,对硬皮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脏器受累特点、临床亚型等进行了讲座。
中枢性神经精神性狼疮狼疮发病的关键要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娉婷教授对狼疮脑病的概述、狼疮脑病的致病抗体、脑外抗体如何通过脑屏障、致病抗体是否可能由脑内产生、与其它中枢神经免疫炎症的共同通路做了详尽介绍。
本次会议还邀请海峡两岸及国际风湿、皮肤科知名专家学者就银屑病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分子诊断与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同时关注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和皮肤外的器官损伤与伴发疾病,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促进多学科规范化诊治的发展。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迅速,得益于我国风湿免疫学科同仁的不懈努力与卓越贡献。会议中,风湿免疫学科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联动形式,深入讨论银屑病关节炎的种种临床所见所得,所呈现的学术前沿是推动银屑病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和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发展的“动力燃料”。
总结
有一种温暖,赛过初春的暖阳,那是女医师们独有的温柔与细腻;有一种力量,带来生的希望,那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严谨与担当。巾帼如花,寰宇绽放,热烈祝贺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成立!风湿免疫学科的女医师们兢兢业业,坚守职责,推动着中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为风湿免疫病患者谋福利。她们是患者心中的天使,是风湿免疫学科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