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IFRA2022)于2022年9月16-18日在北京成功召开。IFRA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4届,是风湿免疫界的国际年度盛会。本届大会继续秉承“聚焦进展、注重临床、共享规范”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精彩的类风湿关节炎(RA)研究最新进展分享至国内和国际同行。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荷兰和瑞典的风湿病学及免疫学专家作为演讲嘉宾,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大部分学者由于疫情的影响无法前来现场参会,但本届论坛的线上直播受到同道们的高度关注,大会官网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了3.5万人次,海外上线9,093人次,其余大众媒体平台在线浏览人数高达207万人次,会前会参会人数约5,000人次,整个会议累计在线参会人数高达212万人次,线上互动火爆。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栗占国教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Lars Klareskog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的Kazuhiko Yamamoto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开幕式由贾园教授主持,栗占国教授、赵岩教授和Yamamoto教授分别致词,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大会主场共邀请风湿病和免疫学领域3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就RA领域重要创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告,包括卡罗林斯卡医学院L. Klareskog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M. Kaplan教授、《凯利风湿病学》主编G. Firestein教授、哈佛大学M. Brenner教授、斯坦福大学C. Weyand教授、EULAR前主席和《Annual Rheumatic Diseases》主编J. Smolen教授、APLAR前主席栗占国教授和K. Yamamoto教授,以及风湿病学界的多位知名教授M. Holers、G. Schett、C. Pitzalis、T. Huizinga、A. Helm、H. Bang、M. Yan、何菁、张烜、梁瑞安、苏茵、孙尔维、穆荣、于清宏、徐沪济、刘毅、张志毅、杨月、李茹和戴冽。
主题报告内容涵盖了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免疫代谢、菌群研究、临床前RA和精准治疗等,各位专家的汇报精彩纷呈,给广大科研和医务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临床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此外,国内多名专家担任了本次大会的主持嘉宾,包括贾园、李梦涛、李春、张奉春、李玉慧、刘升云、程永静、郭建萍、张卓莉、叶霜、周云杉、曾小峰、胡凡磊、孙凌云、姚海红、朱平、孙晓麟、杨程德、赵金霞、王国春、刘田、刘燕鹰、林进、张学武、叶华和刘栩教授。
首先,Yamamoto教授介绍了其团队进行的大样本跨种族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新的遗传位点,并揭示了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为RA遗传预测和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Holers教授从口腔、肺、肠道部位黏膜免疫的角度,为临床前RA到临床RA动态演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Brenner教授系统地介绍了GzmK+CD8+T细胞在RA中的作用机制,发现了补体激活的新通路,鉴定出新型的RA致病性T细胞亚群;Weyand教授介绍了滑膜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变化,及RA中致病T细胞的代谢特点,揭示了代谢产物可作为自身免疫的驱动因素;何菁教授系统介绍了扁桃体如何作为一个免疫器官发挥作用,及RA和健康人扁桃体菌群的菌种变化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张烜教授结合中性粒细胞凋亡相关的工作,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身免疫病的新发病机制。Klareskog教授作为共同主席致辞,回顾了以往十三届IFRA的举办盛况,并分享了环境等各种风险因素和RA肺脏病变发生发展的关联,对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线索;Smolen教授解读了2022 EULAR最新版RA管理指南,分享RA诊治的国际视角;Schett教授讲解了SLE的CAR-T细胞治疗策略,佐证了利用免疫重塑和耐受诱导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可行性;Pitzalis教授利用滑膜活检、单细胞测序等技术,为解析多重耐药RA患者的分子病理特征提供多种思路;Huizinga教授介绍了抗瓜氨酸化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糖基化为RA发病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揭示了RA的发病机制。van der Helm教授通过临床试验证明RA的二级预防可有效降低RA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为未来控制RA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Firestein教授介绍了RA的多种发病机制,指出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不同的细胞谱系中引发疾病,表示应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分层,从而进行个体化靶向治疗;Kaplan教授讲述了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介导关节破坏、软骨降解,NET-FLS之间的相互作促进免疫激活,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功能失调加重RA进展的作用机制;Yan博士报告了转录因子EST1在成纤维细胞活化和病理组织重塑中的重要作用,为免疫相关炎症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徐沪济教授讲解了MFAP5通过整合素-ERK信号通路参与RA炎症、滑膜增生和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刘毅教授介绍了RA的发生演变过程,以及其团队通过建立临床队列,进行临床前RA人群肠道菌群组成及干预效果的研究。
除此之外,本次大会还设立了“类风湿关节炎专家共话”和“识风论骨-欧蒙月月坛RA专场交流会”两个会前专题会,共有10余名风湿病专家参加授课和主持。
本次大会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内容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进展,总结了2022年EULAR大会精彩内容荟萃,展示多种新的实验技术手段,深入探讨RA发病机制、为RA预防、诊断和精准治疗带来国际新视角。此次会议为国内外学者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给风湿界的同仁提供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最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建萍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及致辞,对本次会议的报告进行了全面梳理,代表大会主席和大会组委会感谢各位授课专家的精心准备和分享、各位学者的热情参与、赞助方和媒体的大力支持,以及会务组的精心安排,并宣布第十五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拟定于2023年9月15~17日在北京召开,期待明年与国际风湿免疫界各位专家的再次相聚。